1984年,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市,对一座旧式大楼进行了改造。有关部门对这座大楼的空调、电梯、照明以及防盗等设备都采用了计算机进行监控,并且为客户开设了语音通信、文字处理、电子函件和资料检索等各种信息服务。这幢大楼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建筑”。1985年,日本也建造了日本电话电报智能大楼。我国的第一座智能大楼,是位于广州的广东国际大厦。此后,“智能建筑”在世界各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了。据统计,到1995年,美国已拥有上万座“智能建筑”;到21世纪初,日本将会有65%的建筑物实现智能化。
建筑物真的会有智能吗?怎样才能算得上是一幢“智能建筑”呢?
不同的国家对“智能建筑”有着不同的理解。美国智能建筑协会认为:“智能建筑”是通过对建筑物的四个基本要素一结构、系统、服务、管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优化,来提供一个投资合理、高效舒适的环境。在新加坡,“智能建筑”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大楼必须具备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能对空调、照明、安保、火灾报警等设备进行监差,从而为住户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二是大楼必须具备良好的通信网络设施,使数据能在大楼内的各个区域之间进行流通;三是大楼能提供足够的对外通信设施。日本智能建筑研究会提出:“智能建筑”应提供包括商业支持、通信支持等功能在内的先进通信服务,并能通过高度自动化的大楼管理体系来保证舒适的环境和安全,以提高工作效率。我国目前一般以大厦内所配置的自动化设备,来作为“智能建筑”的定义,如“3A系统”或“5A系统”。
其实,“智能建筑”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与建筑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OA)”、“建筑自动化系统(BA)”和“通信自动化系统(CA)”三大系统(简称“3A系统”)。如果将其中的火灾报警及自动灭火系统从大楼自动化管理系统中分割出来,形成独立的“消防自动化系统(FA)”,并将面向整个大楼各个智能化系统>的一个综合管理系统也独立形成“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MA)”,这样亦可称为“5A系统”。
在智能建筑中,各个系统组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机体。“BA系统”保证了机电设备和安全管理的自动化,如对大楼温度湿度、含氧量、火警与照明度等参数值自动进行测量,并按照使用者的要求,迅速实施调节和综合管理;当大楼内部某个地方出现故障时,安全系统会自行修正,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CA系统”包括提供现代化通信手段的各种设备,通过设置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使“0A系统”为用户带来极大的便利,用户可通过国内国际直拨电话、电视电话、电子函件、语音信箱电视会议、信息检索等手段,及时方便地获得金融情报、商业情报、科技情报及其各种数据库系统中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