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宏:职业教育相较于普通教育,其办学难度普遍被认为更高。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测算,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应达到普通教育的2.5至3倍。然而,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一直存在,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应对这一问题,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近年来正在推进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此次专业标准的颁布,与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形成了良好的呼应。各学校和主管部门应以此为契机,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和教学设施,以满足职业教育技能导向的需求。
技能导向是本次标准的重要导向之一,强调加强实验实训和实践教学。这要求各学校在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上必须加大投入,以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实践锻炼和技能提升。
同时,师资队伍也是教学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取得了显著进步,双师型教师队伍比例有了明显提升。然而,新标准对职教本科的专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学位要求。具体而言,职教本科专任教师的硕博比例不得低于50%,其中博士学位按照国家规定执行。这一要求的提出,旨在提升职教本科教师的学术性和科研能力,以适应产业高端化的发展需求,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共生共长。
第二个方面,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跨界教育,其办学模式不应仅依赖于自身的投入,而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特别是行业企业的资源。新的职教法从16个方面系统地总结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施路径,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各学校应积极挖掘和利用行业企业的资源。例如,可以与相关企业共建产业学院,通过深度合作,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此外,还可以尝试共建班级、定点班、实训基地和实训室等多种形式,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在合作过程中,各学校应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学校也应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等服务,实现互利共赢。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